首页
关于
Search
1
网站回归
32 阅读
2
当我指出 ChatGPT 的错误,它竟然改过来了
30 阅读
3
AES 加密通讯教程
26 阅读
4
以色列施行了种族灭绝吗?——数字来说明
25 阅读
5
Mac Os 在终端下复制粘贴字符串的时候,偶然多了一对 00~ 01~ 字符
24 阅读
默认分类
科技
财经
军事
社会
历史
编程
随笔
教育
登录
Search
标签搜索
以色列
苏联
伊朗
巴勒斯坦
ChatGPT
JavaScript
AI
笑话
银行
华侨银行
终端
Mac Os
Linux
外国人
俄罗斯
女孩
滴滴
就业
手机
华为
Bread
累计撰写
21
篇文章
累计收到
0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默认分类
科技
财经
军事
社会
历史
编程
随笔
教育
页面
关于
搜索到
2
篇与
的结果
2025-04-03
能翻译中文圣经的美国人,是怎么学习汉语的?
最近在读丁韪良所著的《花甲记忆》,里面有一章专门写到他是如何学习汉语的,给我启发很大。丁韪良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晚清时期在中国活动的重要人物。和近代很多来华的传教士一样,他是一个中国通。他1850年左右先来到宁波,开始学宁波话,六个月之后就可以用宁波话讲道,后来他又学会了北方的官话,得以成为美国公使跟清朝官员谈判的翻译,再后来,他成为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的总教习,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首批外语和科技人才,推动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我喜欢阅读来华传教士的传记,会特别关注他们是怎么学习汉语的,因为我对语言学习非常感兴趣。应该说,丁韪良的语言学习效果非常卓著,无数跟他一样来华的西方人,也都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掌握当地的语言,从而实现交流。我说的当地语言往往指的是方言,而非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我们现在所读的和合本圣经当年就是一群美国人翻译的,他们究竟是怎么学习中文的?不得不说,他们是掌握了外语学习秘诀的人。那是一百多年前啊,没有像样的教材,更没有任何电子媒介,很多人来华之前,对汉语一窍不通,却能在短短数月内实现交流,时间长了就成为渊博的汉学家,能将圣经翻译成如此优美的中文,有的后来还被西方知名的大学聘请为汉语教授。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苦学了十几年英语,却不能实现英语交流,可见我们的学习方法错得多么离谱,这也正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的一个主题。为什么在学习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我们的学生学不好英语呢?因为我们并没有掌握语言学习的秘诀啊。首先,任何语言的本质都是声音的交流,学习语言就是要先学声音。丁韪良刚来宁波时,请来的汉语老师是不懂英语的本地人,老师指着一件物品发出声音,丁韪良就跟着念,这就是学习声音。实现交流的前提是建立声音和意义的直接联系,听到声音就能想起相应的意义,这才是学习语言的正确进路。反观我们是怎么学习英语的?读写先行,建立的不是声音和意义的直接联系,而是声音和拼写之间的直接联系,背单词学语法,大脑里储存了一大堆英文符号,却没有储存有意义的英语声音,当然听不懂也说不出。其实,我们学习英语一直都注重读写和翻译,不注重听和说,这种方法称为“语法翻译法”,用这种方法学习任何外语,结果都是聋哑外语,不能实现声音交流。英语是拼音文字,重音不重形,英语为母语的人很多人都有阅读障碍,只能通过听来学习,但并不妨碍他们成才,就连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拼写都是经常有错误的,但并不妨碍读者理解他的意思,也不妨碍他成为总统。学习英语,掌握声音是最重要的,掌握了听说,拼写就简单多了,特别是对于习惯认字的中国人来说,听力能力能向阅读能力转化,反之则不能。中文则是象形文字,重形不重音,我们可以互相听不懂对方的方言,但没有关系,能写就行,所以识字是一个千古执念,书法是每个读书人的必修课。我们读书时,英语老师要求我们要把英语单词写得工整好看,其实对于学习英语一点作用也没有。正是因为拥有英文大脑的丁韪良们善长从声音学习语言,所以他们无论在中国哪个地方学习哪种方言,都能很快掌握,前期不会浪费时间在读写上面,等到听说流利了之后,再来学习文字,日益精进,终成中国通。同样,我们学习英语,前期应该彻底放弃学习读写,只练听说。这正是我教我儿子学习英语的方法。在他六岁前,他不会让他学习认字,只让他听和说。他三岁多我开始教他英语,现在他的英语听说能力,已经比我大学毕业时的程度要好,而他还不到五岁,我说的一点都不夸张,他已经掌握英语的声音,能够如母语者一样用英语进行思考和交流了。要做到这一点,我总结需要做到以下步骤:一、大量地输入孩子可理解的听力内容。二、能理解的听力内容要在不同的场景中被反复听到。三、在前两项的基础上,要适当地增加语言的难度,让孩子不断进步。除了学习方法之外,学习动机和目的也是帮助丁韪良们快速学好汉语的关键。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用当地的语言宣教,所以必须要学会外语。迫切的动机和明确的目的对学习外语大有益处。反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呢?我相信很多学校的英语老师都是不清楚的,非但不清楚,他们也不知道英语有什么用,他们没有读过英语原版书,没有用英语跟外国人交流过,也没能不借助字幕看懂一部英语电影。过去我在培训行业工作,接触过太多不合格的英语老师了,很多过了专八的英专学生,英语交流能力也很差。这也不奇怪,因为我们英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用这个目的来指导学习,学十年的效果也没有丁韪良们学习十个月的效果强。最后,信心也是很重要的。具有虔诚信仰的丁韪良们是带着使命来到中国的,他们是怀着信心来的,很多人来了,就没有想着再回去。他们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就决定将生命奉献在这里,今天,在中国的土地上,可以找到很多他们的墓葬。他们学习汉语当然也是信心满满的,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学成,因为差遣他们来的那一位,一定会帮助他们学好语言,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阅读丁韪良的《花甲记忆》,还有一个感想,就是他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非常深刻,值得我们细细阅读。事实上,很多跟丁韪良一样带着使命来中国的西方人,都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因为他们在用生命爱中国。他们的作品,我们应该找来读读,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国家,也有助于我们睁眼看世界。我们真的很需要睁眼看世界。作者:马丁弟兄
2025年04月03日
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5-03-18
苏联短暂的一生,竟然树立了386个官方学习榜样
在冬宫博物馆的苏联展厅,有许多褪色的劳动奖状,以及生锈的镰刀锤子徽章。从不屈的斗士保尔柯察金,到煤矿铁人斯达汉诺夫,从举报父亲的小英雄巴甫列克,到生了12个孩子的英雄母亲德米特里耶娃。苏联短暂的一生,竟然树立了386个官方榜样。保尔·柯察金,承载着我们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曾经很长时间内都被当做苏联人的写实形象。但解密的资料却显示,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保尔形象,被苏联内务委强行做了7次重大修改。比如苏联红军之父托洛茨基的内容全部被删除,主人公对苏联红军的批评同样被全部清除,反而代之以不断强化的忠诚。还比如主人公原本赞成新经济政策,结果修改为反对新经济政策,拥抱计划经济。因此所谓的学习榜样,不过是被精心雕琢的盆景,是被权力意志操控的提线木偶。苏联庞大的官方榜样群像,折射的不是人性的光辉,而是权力对人性的规训,是权力机器对精神世界的操控。原版的保尔·柯察金,有理想、有爱恨,敢于针砭时弊,勇于表达个性,是一个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现实青年,结果却被扭曲成了崇拜意识形态的圣徒,泯灭了个性意识,成为了一颗没有思想的螺丝钉。苏联的榜样文学,便是将复杂的人性简化为意识形态的符号。正如被誉为俄罗斯良心的索尔仁尼琴所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活生生的英雄,而是不会说话的纪念碑。苏俄的造神工程,始于1917年10月。苏布建政的当月,列氏便被捧为俄罗斯民族的救世主。苏俄的制度化造神开始于1920年,服装、领巾、语录、头像等等一应俱全,而且苏俄的意识形态,也拥有了第二个名称。1934年9月1日,苏联作协成立。从此之后,苏联的文学艺术便沦为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比如著名的《青年近卫军》,便按照苏联作协的指示,删除了主人公对集体化运动中大饥荒的不满。与苏联造神工程一同开始的,还有苏联的榜样工程。制度化的榜样工程开始于1927年,苏联的第一个官方榜样,便是煤矿铁人——斯达汉诺夫。顿巴斯的矿工斯达汉诺夫,在《真理报》的妙笔生花之下,竟然创下了一个人一天采煤20.4万斤的“壮举”,一个人相当于100名正常的工人。1935年,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斯达汉诺夫。《真理报》的摄影师,特意拍摄了斯大林轻拍斯达汉诺夫肩膀的亲密画面。这个精心设计的场景,很快便通过《真理报》传遍了苏联,斯达汉诺夫成了苏联人的劳动榜样。可是,斯达汉诺夫的工作效率被宣传为常人的14倍,集体农庄里的农妇们为了完成超额的生产指标,只能饿着肚子把粮食上交。虽然人人都知道是在造假,但斯达汉诺夫的事迹依旧被包装为无产阶级觉悟的胜利。1935年,苏联开始在全国展播集体农庄的纪录片:金黄的麦浪中,女庄员们红润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可是镜头外的现实却是,这些演员在拍摄结束后,需要立即归还借来的布拉吉连衣裙,赤脚走回漏风的木屋。这种榜样的宣传与现实的割裂,在1953年达到了顶点:当英雄母亲德米特里耶娃养育12个子女时,她只能用配给的肥皂票换黑面包,用以喂养营养不良的孩子们。1954年,赫鲁晓夫在苏布大会上公开指出:苏联集体农庄的劳动生产效率,只有美国家庭农场的17%。但同年上映的电影《库班哥萨克》,却把集体农庄描绘为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世外桃源。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一书中的尖锐批评:苏联的乌托邦叙事,如同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将现实裁剪得支离破碎。当先进工作者瓦西里每天工作16小时,却只能在日记里忏悔自己偷喝了儿子治病的牛奶。当顿巴斯的劳动模范尼古拉耶娃获得勋章的同时,却在举报车间主任破坏生产。这种认知体系的崩溃,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披露后达到了高潮,原来斯大林时期的英雄榜样们,竟然都是虚假的宣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真理报》将阵亡的士兵包装为国际主义战士,而前线寄回的信件却在控诉战争的荒谬。1986年,苏联为切尔诺贝利事故中的相关人员授予了切尔诺贝利勋章,可是苏联的大学生们却成立了真实俱乐部,揭露了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真相。上世纪80年代,苏联虽然用黄金重塑了保尔的雕像,但这种价值的割裂,伴随着整个苏联大厦的裂痕,反而加速了民众的觉醒。尤日马什工厂的先进工作者彼得罗夫,便在日记中写道:当我第八次站在红旗勋章的领奖台上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提线木偶。正如柏林墙倒塌后东德青年的涂鸦:我们不需要水泥铸就的圣人,我们只要会犯错的活人。这些认知的裂缝,最终汇聚成了解体的洪流。在俄罗斯的旧货市场上,经常能看到苏维埃的勋章与东正教的圣像,它们经常被摆放在同一个摊位出售。这个荒诞的场景,正是苏联榜样工程的历史隐喻:当意识形态的圣徒像被赶下神坛,他们既不能回归人间成为真实的人,也无法升入天堂成为真正的神,只能作为历史的标本,在现实的橱窗里继续展览。那些被精心设计的学习榜样,既是权力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乌托邦工程最苦涩的墓志铭。当崇高的理想异化为意识形态的工具,那些被精心塑造的学习榜样,必将沦为历史废墟中的荒诞符号。正如平庸之恶的提出者阿伦特所说:任何试图用标准化人格塑造社会的努力,终将在人性的复杂面前碰得粉碎。作者:捉刀漫谈max
2025年03月18日
1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