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Search
1
网站回归
20 阅读
2
以色列施行了种族灭绝吗?——数字来说明
15 阅读
3
当我指出 ChatGPT 的错误,它竟然改过来了
14 阅读
4
为什么要给日本单方面免签?
13 阅读
5
人类文明的瑰宝:苏联笑话
12 阅读
默认分类
科技
财经
军事
社会
历史
编程
随笔
登录
Search
标签搜索
苏联
以色列
巴勒斯坦
ChatGPT
JavaScript
AI
笑话
银行
华侨银行
终端
Mac Os
Linux
外国人
俄罗斯
女孩
滴滴
就业
手机
华为
广告
Bread
累计撰写
13
篇文章
累计收到
0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默认分类
科技
财经
军事
社会
历史
编程
随笔
页面
关于
搜索到
1
篇与
的结果
2025-03-18
苏联短暂的一生,竟然树立了386个官方学习榜样
在冬宫博物馆的苏联展厅,有许多褪色的劳动奖状,以及生锈的镰刀锤子徽章。从不屈的斗士保尔柯察金,到煤矿铁人斯达汉诺夫,从举报父亲的小英雄巴甫列克,到生了12个孩子的英雄母亲德米特里耶娃。苏联短暂的一生,竟然树立了386个官方榜样。保尔·柯察金,承载着我们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曾经很长时间内都被当做苏联人的写实形象。但解密的资料却显示,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保尔形象,被苏联内务委强行做了7次重大修改。比如苏联红军之父托洛茨基的内容全部被删除,主人公对苏联红军的批评同样被全部清除,反而代之以不断强化的忠诚。还比如主人公原本赞成新经济政策,结果修改为反对新经济政策,拥抱计划经济。因此所谓的学习榜样,不过是被精心雕琢的盆景,是被权力意志操控的提线木偶。苏联庞大的官方榜样群像,折射的不是人性的光辉,而是权力对人性的规训,是权力机器对精神世界的操控。原版的保尔·柯察金,有理想、有爱恨,敢于针砭时弊,勇于表达个性,是一个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现实青年,结果却被扭曲成了崇拜意识形态的圣徒,泯灭了个性意识,成为了一颗没有思想的螺丝钉。苏联的榜样文学,便是将复杂的人性简化为意识形态的符号。正如被誉为俄罗斯良心的索尔仁尼琴所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活生生的英雄,而是不会说话的纪念碑。苏俄的造神工程,始于1917年10月。苏布建政的当月,列氏便被捧为俄罗斯民族的救世主。苏俄的制度化造神开始于1920年,服装、领巾、语录、头像等等一应俱全,而且苏俄的意识形态,也拥有了第二个名称。1934年9月1日,苏联作协成立。从此之后,苏联的文学艺术便沦为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比如著名的《青年近卫军》,便按照苏联作协的指示,删除了主人公对集体化运动中大饥荒的不满。与苏联造神工程一同开始的,还有苏联的榜样工程。制度化的榜样工程开始于1927年,苏联的第一个官方榜样,便是煤矿铁人——斯达汉诺夫。顿巴斯的矿工斯达汉诺夫,在《真理报》的妙笔生花之下,竟然创下了一个人一天采煤20.4万斤的“壮举”,一个人相当于100名正常的工人。1935年,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斯达汉诺夫。《真理报》的摄影师,特意拍摄了斯大林轻拍斯达汉诺夫肩膀的亲密画面。这个精心设计的场景,很快便通过《真理报》传遍了苏联,斯达汉诺夫成了苏联人的劳动榜样。可是,斯达汉诺夫的工作效率被宣传为常人的14倍,集体农庄里的农妇们为了完成超额的生产指标,只能饿着肚子把粮食上交。虽然人人都知道是在造假,但斯达汉诺夫的事迹依旧被包装为无产阶级觉悟的胜利。1935年,苏联开始在全国展播集体农庄的纪录片:金黄的麦浪中,女庄员们红润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可是镜头外的现实却是,这些演员在拍摄结束后,需要立即归还借来的布拉吉连衣裙,赤脚走回漏风的木屋。这种榜样的宣传与现实的割裂,在1953年达到了顶点:当英雄母亲德米特里耶娃养育12个子女时,她只能用配给的肥皂票换黑面包,用以喂养营养不良的孩子们。1954年,赫鲁晓夫在苏布大会上公开指出:苏联集体农庄的劳动生产效率,只有美国家庭农场的17%。但同年上映的电影《库班哥萨克》,却把集体农庄描绘为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世外桃源。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一书中的尖锐批评:苏联的乌托邦叙事,如同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将现实裁剪得支离破碎。当先进工作者瓦西里每天工作16小时,却只能在日记里忏悔自己偷喝了儿子治病的牛奶。当顿巴斯的劳动模范尼古拉耶娃获得勋章的同时,却在举报车间主任破坏生产。这种认知体系的崩溃,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披露后达到了高潮,原来斯大林时期的英雄榜样们,竟然都是虚假的宣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真理报》将阵亡的士兵包装为国际主义战士,而前线寄回的信件却在控诉战争的荒谬。1986年,苏联为切尔诺贝利事故中的相关人员授予了切尔诺贝利勋章,可是苏联的大学生们却成立了真实俱乐部,揭露了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真相。上世纪80年代,苏联虽然用黄金重塑了保尔的雕像,但这种价值的割裂,伴随着整个苏联大厦的裂痕,反而加速了民众的觉醒。尤日马什工厂的先进工作者彼得罗夫,便在日记中写道:当我第八次站在红旗勋章的领奖台上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提线木偶。正如柏林墙倒塌后东德青年的涂鸦:我们不需要水泥铸就的圣人,我们只要会犯错的活人。这些认知的裂缝,最终汇聚成了解体的洪流。在俄罗斯的旧货市场上,经常能看到苏维埃的勋章与东正教的圣像,它们经常被摆放在同一个摊位出售。这个荒诞的场景,正是苏联榜样工程的历史隐喻:当意识形态的圣徒像被赶下神坛,他们既不能回归人间成为真实的人,也无法升入天堂成为真正的神,只能作为历史的标本,在现实的橱窗里继续展览。那些被精心设计的学习榜样,既是权力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乌托邦工程最苦涩的墓志铭。当崇高的理想异化为意识形态的工具,那些被精心塑造的学习榜样,必将沦为历史废墟中的荒诞符号。正如平庸之恶的提出者阿伦特所说:任何试图用标准化人格塑造社会的努力,终将在人性的复杂面前碰得粉碎。作者:捉刀漫谈max
2025年03月18日
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