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Search
1
网站回归
20 阅读
2
以色列施行了种族灭绝吗?——数字来说明
15 阅读
3
当我指出 ChatGPT 的错误,它竟然改过来了
14 阅读
4
为什么要给日本单方面免签?
13 阅读
5
人类文明的瑰宝:苏联笑话
12 阅读
默认分类
科技
财经
军事
社会
历史
编程
随笔
登录
Search
标签搜索
苏联
以色列
巴勒斯坦
ChatGPT
JavaScript
AI
笑话
银行
华侨银行
终端
Mac Os
Linux
外国人
俄罗斯
女孩
滴滴
就业
手机
华为
广告
Bread
累计撰写
13
篇文章
累计收到
0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默认分类
科技
财经
军事
社会
历史
编程
随笔
页面
关于
搜索到
1
篇与
的结果
2024-12-01
人类文明的瑰宝:苏联笑话
最近有粉丝私信抱怨说:“关注你太亏了,你都不能做到日更。”还有粉丝上周日留言:“终于又写长文了。”言外之意我之前那种动辄数千字的长文写的不多了。没错,这点我承认,但我也有无奈和苦衷。就拿昨天来说,我辛辛苦苦码了6000多字,结果一发——直接被拦,怎么改都不行;周一那篇写三百多年前“自挂煤山东南枝”人物的文章,洋洋洒洒5000多字,也发不出去。搞得我写东西都像在拆盲盒,写完了还得祈祷能过参茶,这种把自己辛苦的结晶交给别人决定命运的玩法,一度让我想放弃,后来还是在那位指导我这张又红又专首图的前辈点拨下,让我把打赏开了,用他原话说:“我就没见过谁和钱过不去的。“所以,朋友们,别怪我不写(其实周末我一般会喝大酒,确实懒得写),实在是我有时候就算写了也不一定发得出来啊。不过这种无奈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翻翻历史就会发现,参茶与创作之间的博弈早已存在。而在某些特殊的年代,这种博弈甚至催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笑话。说到这儿,不得不说说大家耳熟能详的苏联笑话了,那是强拳下民众智慧的结晶,既是无声的抗议,也是无奈的自嘲。苏联笑话有两个巅峰期,分别出现在20世纪初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比如20世纪初流传的一个经典笑话:一个小男孩问父亲什么是政治。父亲解释说:“就拿我们家来说吧,我负责赚钱养家,所以我是资本家;你妈妈掌管家里的钱,所以她是衙门;我完全掌控你们,所以你们是人民;保姆负责干活,所以她是工人阶级,而你穿着尿布的弟弟,就是未来。”小男孩似懂非懂。半夜,他被弟弟的哭声吵醒,想去找父母帮忙,但父母房门紧闭,他怎么敲也敲不开。他走到保姆的房间,却看到父亲和保姆正在床上光着身体相互撞击。无奈之下,他只能回到自己的床上继续睡觉。第二天早上,父亲问他是否明白了政治的含义。男孩回答:“明白了!资本家正在压迫工人,衙门在呼呼大睡,人民被忽视,而未来一塌糊涂。”这个笑话出自苏布之手,讽刺的是二月革命之后成立的俄罗斯共和国。然而到了1918年,苏布对待笑话的态度来了个彻底转变,苏俄专门针对笑话的“笑话犯”由此诞生。很多人以为苏联笑话的灵感来自西方,其实不然。俄国的幽默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8世纪时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这种幽默的流传甚至直接推动了盐轮参茶制度的出现。1790年,俄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作家拉吉舍夫出版了《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通过对农奴生活的记录,尖锐地抨击了沙皇制度。这本书激怒了叶卡捷琳娜女皇,她下令处死拉吉舍夫,并制定了严苛的参茶制度。俄国文学的底色本是现实主义,其基调深沉而悲怆,颇有唐代诗人杜甫的风格。但在参茶制度推出后,俄国文学不得不转向另一条道路,那便是幽默与讽刺。19世纪,俄国幽默讽刺文学在果戈里的笔下达到了巅峰。他的《钦差大臣》成为经典之作,据说《李卫当官》的灵感便来源于此。书中讲述了一个纨绔子弟在外省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引发了一系列荒诞的笑料。果戈里曾感慨:“我原本想忠实地描绘现实,但现实一次次让我惊讶。于是,我不可避免地滑向了讽刺。”进入苏联时期,这种讽刺性的幽默被称为“厨房政治”。人们常常在厨房这种私密的环境中,与亲密的朋友吐槽特权阶级的不堪,借此释放积压已久的情绪。苏联式笑话以短小、辛辣、直接见长,尤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政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这些笑话或讽刺物资匮乏,或嘲弄官僚主义,或揭露其腐败无能。比如,有人问:“怎样才能赶走克里姆林宫里的老鼠?”答:“只要挂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集体农场’,过不了多久,大多数老鼠会饿死,剩下的也会逃之夭夭。”比如,问:“同志,你对这个问题有意见吗?”答:“我当然有意见,但我不同意我自己的意见。”再比如,有人问伊万诺维奇:“你经常读《真理报》吗?”答:“当然读。不然我怎么知道自己生活得多么幸福呢?”还比如,斯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乘坐火车出门。开着开着,火车突然停了。斯氏把头伸出车窗外,怒吼道:“枪毙火车司机!”可是车还是没有动;接着赫鲁晓夫说:“给火车司机恢复名誉!”车仍然没有动;勃列日涅夫说:“同志们,不如拉上窗帘,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又比如,亚历山大、凯撤、拿破仑做为贵宾,参加红场阅兵。——我要是有苏联的坦克,我将是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说;——我要是有苏联的飞机,我将征服全世界!凯撤说;——我要是有《真理报》,世界现在也不会知道滑铁卢!拿破仑说。最后比如,戈尔巴乔夫时期。一男子来到酒馆……男子:“来瓶儿伏特加!”侍者:“10卢布。”男子:“上次来还是5卢布,怎么……?”侍者:“伏特加5卢布,另外5卢布是裆的哥命基金。”男人不情愿地掏出10卢布递给侍者。奇怪,侍者又找了他5卢布。男子:“怎么又找了5卢布?”侍者:“酒都卖光了。”不得不说,笑话往往具有鲜明的警示作用。人民的喜恶倾向,在笑话中总能找到直观的体现。如果苏联当局能够从这些笑话中汲取教训并及时改革,或许不至于在短短几十年后轰然倒塌。遗憾的是,他们对待笑话的态度,与沙皇时期并无二致。列氏曾经表示:“笑话对我们的工农国家是有害的。”苏布监察委员什基里亚托夫也在报告中强调:“不要低估笑话对我们的威胁。过去,我们用笑话削弱了旧证券的威信,而现在它被用来针对我们。”因此,苏联建国初期便制定了反哥命罪,并于1926年写入刑法典,第58条的第一款至第十款明确规定,任何传播、制作或收藏此类作品的人,均将接受判刑或流放。这种罪名被民间称为“笑话犯”。据苏安委1990年3月13日公布的数据,1931年至1940年间,共有560675人因该罪名被判刑。而到1953年,因该罪被定罪的人数累计达到370万人,其中79万人被处决。因此,俄罗斯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黑色的年代”,充满“黑色的法庭、黑色的法律、黑色的良心和黑色的天理”。斯氏去世后,赫鲁晓夫释放了部分“笑话犯”。然而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社会氛围再次走向严肃,反而让笑话的数量急剧增长,其中以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笑话居多,占总数的25%左右。1966年KGB成立了第五局,专门负责监控老百姓的盐轮。对于那些散布“诋毁”苏联光明伟大正确的笑话,轻则劳改一年,重则人间蒸发。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社会氛围逐渐宽松,笑话才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苏联笑话的流行恰恰说明,高压和强制或许能禁锢人的身体,却无法束缚人的思想。反而越是压迫性的环境,越会激发笑话的产生和传播。在这种环境下,苏联民众的智慧被迫得到锻炼,他们学会了用隐喻、暗示、留白等方式,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苏联笑话成了弱势群体为数不多的精神武器。可以说,苏联笑话就是在“高压锅”里蒸出来的,它是民众在强制环境下的无奈反击,也是生活中苦中作乐的智慧结晶。它不光是让人捧腹的段子,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认知和讽刺艺术。毕竟,连苏联的高层们自己都承认笑话的威力。只可惜他们只会忙着抓“笑话犯”,却没空发现自己才是最大的笑话制造者。正如果戈里《钦差大臣》里那句台词:“你们笑的,其实是你们自己。”不过,话说回来,笑着笑着,苏联可就没了。作者:一颗躺平的韭菜
2024年12月01日
1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